新闻网讯 1月31日,《大众日报》刊登我校党委书记胡金焱的理论研究文章“推动山东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”。
文章指出: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,近年来,山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,战胜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,取得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成就,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2022年,山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.9%,比全国高0.9个百分点。
当前,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,全球经济可能陷入滞胀的风险与国内“三重压力”加大的问题相互叠加,山东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。面对新形势、新挑战、新机遇,2023年,山东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突出做好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把全力扩大有效需求作为战略支点,把全速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攻坚方向,努力实现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,促进经济稳中向好、进中提质。
提振信心,稳定微观市场主体预期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,要从战略全局出发,抓主要矛盾,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、提振发展信心入手,抓住重大关键环节,纲举目张做好工作。从山东省情况看,面对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结构性、周期性问题,只有坚定信心、稳定预期,才能把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的要求转化为“务实进取、久久为功”的具体举措。过去个别时期,山东部分经济指标运行出现短期波动,但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,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注重加强预期引导、做好预期管理,使社会预期与经济发展在相互促进中形成良性循环。
纲举目张做好经济工作,一项基础性任务是统一思想、稳定预期,特别是紧紧围绕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”这个目标,增强各方发展认同、汇聚各方工作优势、凝聚各方攻坚力量,全方位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力。应着力营造稳定、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,落实落细国家宏观调控要求,提早谋划具体落实措施,加强省内财政、金融、产业、就业等调控政策配合,确保各项政策充分发力、集合发力。应着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,保持各类助企纾困惠民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,特别是对普惠小微市场主体,应进一步加大纾困解难力度,支持尽快恢复经营发展。
促进消费,夯实经济健康发展基础
消费一头连着生产、一头连着民生,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,因此,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意义重大。山东促进消费任务较重,202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.4%。但也应看到,山东省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“双过亿”,刚需消费总体稳定,升级类消费、线上消费等领域保持良好增长势头,促消费扩内需有基础、有市场、有优势,关键是聚焦重点、强化引导,在做好基本消费保障的基础上,努力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,加快推动消费复苏。
一是大力提振消费信心。扭转消费低迷的态势,首先要改善就业预期和收入增长预期。应全面落实落细现有各项居民增收、减税、补贴等方面政策,加大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力度,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和救助能力,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,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。应加大稳就业力度,健全高校毕业生、自主创业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支持政策,以更大力度实施稳岗补贴、创业贷款等措施,提高市场主体岗位创造能力,稳步扩容公益性岗位,高质量完成全年就业目标。
二是全面畅通消费渠道。疫情防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后,应进一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,发挥好各类仓储、分拣、包装等集散中心的作用,全面提升消费品有效供应的效率。应加强城乡生活服务网络一体布局、一体发展,升级农村交通运输、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,推动冷链供应等服务方式向乡村地区延伸,加快城乡消费市场和消费模式深度融合。应统筹线下实体商户和线上销售平台发展,综合用好消费券等各种市场推介和促销手段,着力提高多元化消费场景的吸引力。
三是积极培育消费增长动能。疫情影响下,消费市场升级的速度有所放缓,但大趋势没有改变。应紧紧围绕多样化、个性化消费需求,大力发展文旅、养老、托育等领域服务,健全完善上下游配套服务措施,提高多层次、多样化消费品供给能力。应巩固拓展重点领域消费,稳住汽车、家居等大宗消费,有针对性地支持餐饮、住宿等行业恢复,筑牢消费增长基础。
扩大投资,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
投资是连接供需的关键变量,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。近年来,山东省投资始终保持平稳增长态势,有力支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,202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.1%,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,其中,基础设施、制造业、民生等领域投资增势良好。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,山东仍需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,既增加需求规模、稳定经济增长,又推动产业升级、优化供给结构。
一是强基础,加大基建投资力度。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,蕴含巨大的基建投资需求,特别是在新基建和改善社会民生领域,存在十分广阔的投资空间。应继续加大铁路、公路、机场、水利设施、港口等领域投资力度,推动相关重大项目早开工、早见效,对投资增长形成有力支撑。应把新基建作为重要方向,优先支持对实体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项目,综合运用预算内投资、地方政府专项债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源强化资金保障,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,支撑经济发展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协同推进。
二是补短板,引导扩大民间投资。民营经济具有“五六七八九”的特征,是最活跃、最富有创造力、最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。当前,山东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仍然较多,制约了民间投资增长。下一步,应进一步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坚决清理各种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和歧视行为,依法保护民营经济产权,在土地、资金等要素使用方面健全“一视同仁”的支撑保障机制,真正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公平、透明、法治的环境。应做实做细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和牵引措施,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,依法维护投资权益,让民营参与主体有信心、有利润,形成良好示范效应。
三是塑优势,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。制造业是山东传统优势和发展根本,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。山东应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,优化投资结构,提高投资效率,推动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。应全力推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积极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形成新的比较优势。应在转型升级领域增加投资规模,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,加大先进制造业支持力度,加速新能源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,尽快实现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。
稳定外贸,全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
山东是外贸大省,具有产业、资源、市场优势,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、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上持续发挥着“挑大梁”的作用。2022年以来,山东抢抓国家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深入实施的机遇,加快推动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,取得积极成效。2022年,山东实现进出口规模3.3万亿元,同比增长13.8%,高于全国6.1个百分点。
当前,全球通胀仍维持高位,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延续收缩态势,叠加地缘政治冲突、疫情蔓延和能源食品危机等因素影响,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趋弱,山东稳外贸面临较大压力。面对形势的不利变化,山东应全面发挥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,强化与日韩、东南亚、欧盟等地区的商贸往来,积极组织企业开展海外洽谈合作,带动企业“出海”抢订单、“远洋”拓市场,最大限度保持外需稳定。应加大涉外企业优惠政策支持力度,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,促进外贸总量稳、结构优。应提高吸引使用外资的质量,推动各类外资为我所用,真正进入生产、交换、分配、消费等环节,成为服务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应抓好重大战略机遇期,全面强化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深度合作,用好自贸试验区、上合示范区等重大平台,加快推进区域物流枢纽等领域建设,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。
强化创新引领,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
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关键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2022年以来,山东实施“十大创新”行动,加强“科技研发创新”,打出全面创新“组合拳”,有效激发了社会和市场动力,加速释放了经济发展新动能。2022年,山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.4%,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.3个百分点;“四新”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2.7%,高于全部投资6.6个百分点,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4.4%,同比提高3.2个百分点。
山东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雄厚,特别是人力资源充沛、产业门类齐全、科教资源丰富、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,进一步提升了深化和引领创新的能力。2023年,山东应继续深入实施“十大创新”战略,以科技、人才、资源要素创新引领全方位创新,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应积极引进使用前沿科技创新成果,加速“本土化”“本地化”进程,推动更好融入山东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部署,形成良好加速效应。应着力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,深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,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,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,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。应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,适当倾斜能耗、用水、用地等指标,大力发展科技金融,推动人才引育创新融合,加大高层次引进力度,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,为科技创新助力经济新动能培育提供有力支持。
全文链接: